孩子鬧覺,是指一歲左右的孩子睡覺前總是又哭又鬧地“磨人”,一旦大人將其抱起來,拍拍、搖搖很快就睡著了。甚至有的較大些的孩子也要大人拍著或含著奶頭才能入睡。
幾乎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程度的鬧覺行為,在特殊的成長階段,甚至會變本加厲。(后面會提到樂媽的親身經歷)
孩子小,并不會明明白白的告訴你:“媽媽,我餓了,快喂奶!”或“媽媽,我睡不著,陪我會兒!”他只會用哭鬧來表現,而媽媽們如何正確的區分并加以安撫,就需要技能了。
寶寶“鬧覺”時的表現(汕頭月嫂):
· 最初表現出古怪不規則的躁動。
· 繼續發展成3+1+2+1模式:三聲短促高昂的啼哭,一聲長且刺耳的啼哭,然后喘兩口氣,緊接著一聲更長更響的哭聲。
· 伴隨眨眼睛,打哈欠,出現弓背,蹬腿,胳膊亂晃。有的寶寶還會抓自己的耳朵,臉頰,撓臉。
· 將寶寶抱起,他會拼命想鉆進媽媽的懷里。
寶寶“饑餓”時的表現(汕頭月嫂):
最初表現時喉部末端發出輕微的,類似咳嗽的聲音。隨后才開始出現哭聲。
哭聲開始是短促的,接著就變成很有節奏的哭聲。
寶寶會伴隨出現輕舔嘴唇的表現。也會將頭扭向一邊,把小拳頭伸進嘴邊。
其實,樂媽也知道,不是所有的寶寶都會有以上表現,只不過是想為您整理出一些基本的表現特征,幫助新媽媽在經驗為零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判斷,不至于當寶寶用力哭鬧時束手無措;并且避免給寶寶喂養過量,進而影響其腸胃功能。
之前看到一個莫名戳笑點的對話(汕頭月嫂):
媽媽:孩子哭鬧時,如何判斷是餓了想吃還是困了鬧覺?
醫生:孩子多大了?吃母乳還是奶粉?
媽媽:寶寶40多天了,吃母乳。
醫生:這就是作為媽媽應該經歷的。
媽媽:不明白……
醫生:寶寶是餓了還是想睡覺了是靠媽媽自己總結精練的。
媽媽:哦。
醫生:嗯,還有什么問題嗎?
媽媽:沒有了,謝謝。
醫生:不用謝!
雖然有些好笑,但卻是真實情況。育兒道路真的是寶媽們一路打怪升級,積累經驗,走出來的呢。了解寶寶需求的最好方式是記錄寶寶日記,查看日記時間,一般來說,已經形成的習慣規律是不會突然出現大的改變的。
樂樂在差不多1歲的時候,也出現了嚴重的鬧覺行為,后來發現,原來是進入了“分離焦慮”期。
分離焦慮,一般發生在9-18個月期間,除了表現在依戀、不愿分開父母和非常熟悉的人,怕見生人,在陌生環境中自我保護意識強外,就表現在晚上睡眠醒得多,睡得輕,對外界警醒,有時在剛睡著后不久或早晨4、5點快真正醒來之前會翻身坐起來,看不到大人就哭。
我一般抱起來哄哄拍拍,不到1分鐘放到床上能接著睡。但半夜他如果迷糊中哭起來,這一招沒用,只能等他自己鬧累了自己睡去。書上也沒說什么有效的辦法,因為這是寶寶成長發育的一個階段(當然寶寶都有個體差異,有的寶寶就沒什么問題)。
所以,當寶寶哭鬧時,媽媽們可以這樣做(汕頭月嫂):
1. 不要及時做出反應,等待幾分鐘,因為多數小孩夜間醒來幾分鐘后又會自然入睡。
2. 如果不停地哭鬧,父母應過去安慰一下,但不要亮燈,也不應逗孩子玩、抱起來或搖晃他。因為有可能是鬧覺。
3. 如果越哭越甚,等兩分鐘再檢查一遍,并考慮是否餓了,尿了,有沒有發燒等病兆等。
4. 如果沒有異常,那就是餓了,老老實實的起來喂奶吧。
【快樂媽咪說】
如果寶寶沒有其他不適的原因,夜里常醒的原因很大一部份是習慣了,如果他每次醒來你都立刻抱他喂奶,就會形成惡性循環。不僅不利于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,折騰自己,還會造成喂養過量,不利于寶寶腸胃健康。這也就是為什么要區分“餓了”“鬧覺”的原因了。